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改革 > 正文 教学改革

体育学院专业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系列报道之三十四------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系列报道之一十七

  • 发布时间:2014-07-09
  • |
  • 作者:
  • |
  • 阅读次数: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系列报道之三十四------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系列报道之一十七
编者的话: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开创性和创新性的课题,没有可资借鉴的范例和蓝本,体育学院团队只有戒骄戒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创造性思维,紧紧围绕改革目标,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研究、处理、完善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育人质量的提高,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田径从娱乐化教学改革到娱乐化尝试教学改革的转变,更好地诠释了“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实与推进进程,需要不断总结、修订与完善。“2012年四川省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和校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别经过两个学期和一学期的有效运行,这近一年里,体育学院团队围绕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如何做的?做了些什么?这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成功、也有不足。对一年来的改革成效做一个梳理和综述,一是向一直关心、支持体育学院建设发展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作一个汇报;二是展示一年来,体育学院团队,为使改革的有效推进所表现的努力勤奋、无私奉献、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崇高精神境界;三是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修订、完善改革方案,为后续改革推进打下良好基础。
一、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2012年四月,四川省教育厅川教函[2012]182号文,公布了四川省教育厅本科院校2012年“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立项建设项目名单,我校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顺利入选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为进一步提高体育学院的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落实四川省教育厅对我校2012年省级立项建设项目——“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相关指示精神,4月立项以来,学校、体育学院高度重视,在教务处的指导下,体育学院成立了项目改革试点工作小组,立即启动了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工作小组先后9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相关工作,并多次到全国、全省各地调研、考察、学习。

2012年9月,根据改革方案和实施计划,体育教育专业实验班在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新生中进行选拔并顺利组建和运行。2013年初,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启动,经过体育学院多次反复研究、论证,几易其稿,最终将“省级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有机融合,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教学运行和实践,从各方面收集、反馈和实际调研的信息表明,新方案运行良好,两方案实现了有效成功对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新方案既体现了省教厅对2012年省级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所要求的“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同时也有效反映了内江师范学院人才模式总体改革方案所要求的“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的思路,实现突出特色和优势,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强化基本功训练和为人师表,以人为本,拓展视野,增强动手能力,在创新和杰出上有进展,提高育人质量,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二十六人的实验班只是一个点,体育学院希望通过实验班的教学改革运行,示范性地引领体育学院教学、科研、运动训练、竞技水平、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育人质量、学生工作、管理工作上新台阶,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一)人才培养方案是指针,课程建设是先导,课堂改革是关键
1、体育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立
全面修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体育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将其分为四个模块:一是以掌握体育学科知识为目标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二是以形成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类课程模块;三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的通识课程模块;四是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教育类课程模块都分别设置有选修课和必修课。
改革的亮点:一是在改革中对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作进一步的调整改造,增加社区健身与休闲技能板块(包含课程:健身气功、健身秧歌、体育舞蹈、龙舟、舞龙、舞狮、柔力球、健身舞等)。二是在通识选修课程中植入体育课外训练(课外俱乐部)。实现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让学生不仅能适应学校体育教学,而且能从事社区体育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三是配套好相关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有效依托地方体育文化,增强校地结合,服务地方的理念,使专业建设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做统一”。四是在评价体系改革中,通过部分课程,将学生“情商考核” 纳入考核体系中。 课程建设共7门,《田径》、《武术》、《健美操》、《篮球》、《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