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教学科研

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报道我校武术基地特色亮点建设

  • 发布时间:2014-07-09
  • |
  • 作者:
  • |
  • 阅读次数:
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0日第15版,中国体育报2013年12月13日第1版,分别对我校14年来,积极努力建设校地结合项目---“内江市青少年儿童武术训练基地”的情况,并就我校如何围绕服务地方,培养青少年武术人才,打造体育学院特色和亮点进行了积极的报道和介绍。
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等中央主流媒体把内江师范学院武术基地建设的情况介绍给全国和世界,既是对体育学院办学特色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体育学院团队的鞭策,体育学院团队将更加勤奋,不断总结完善,努力将校地结合的武术基地建设的更好,以回报社会的厚爱。

早在1999年,为充分利用高校的体育场馆、师资力量、科研优势等为地方体育训练服务,内江师范学院结合内江体育需要和自身的发展实际,经与内江市体育局和教育局协商,开创性地组建了内江师范学院第一个校地结合项目---“内江市青少年儿童武术训练基地”(后简称“基地”),并于2002年正式授牌,“基地”挂靠在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相关单位合理分工负责,加强合作。
“基地”建设14年来,已初具规模,可以说是高校服务地方、体教结合的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真正实现了双赢的局面,做到了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取得双方各自利益的最大收获,并建构了省属地方师范院校打造特色、服务地方、满足社会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14年的“基地”建设实践,一方面使内江市的竞技武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内江师范学院武术特色的打造与凝练得以确立和彰显,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提升。
(一)推动了内江市武术竞技水平的迅速提高
十四年的“基地”建设,由建设初期的内江武术竞技水平处于四川省的落后垫底地位,一跃而成为今天的全省武术竞技一流行列,既得益于校地共建“基地”的良好运行、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和内江市体育局的友好合作与共同推进,也与教练员常年坚持不懈的潜心训练、钻研与无私付出息息相关。一个又一个优异成绩的取得,进一步坚定了“基地”建设的信心。“基地”为各专业队、竞技体校、以及高等院校输送了无数高水平运动员,也为内江武术业余训练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基地为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
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其服务社会的方式又有它的独特性和局限性。充分挖掘其独特的价值服务社会,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进而提升其社会价值,增强社会竞争力,拓展其社会发展空间。内江师院与内江市体育局共同建设的“基地”,正是遵循“校地结合,满足社会,服务地方”这一原则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十四年的实践,为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育人质量得以提升。
①建立了学生稳固的实践基地,武术竞技水平明显提升。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强化和拓展,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运动项目,学生只能在实践体验中真正提高能力。近年来,校武术队参加各类武术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
②教师和学生的训练能力显著提升。教学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中心任务,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对体育人才要求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体育教师不仅要懂教学,还要具有一定的运动训练能力。不论是高校还是基层,体育教师训练能力相对较弱的现象普遍存在,“基地”的建设,正好弥补了我们教师和学生运动训练能力不足的缺陷。
③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增强。正是由于“基地”的建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其社会竞争力得以加强。
④优化了师资队伍。体育学院借助“基地”的建设,武术教师队伍由建设初期的2人,发展到现在的6人,教师队伍的加强,也进一步促进了我校武术运动的发展。
⑤促进了体育专业和课程建设。通过武术基地的建设,有效地推动了《武术》课程建设,武术教学秩序更加规范,教学管理更加完善,武术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内江师院《武术》先后被列为学校和省级重点课程。
⑥打造了特色和亮点。没有特色和亮点的高等学校,自然会没有活力和生机。十多年来,体育学院紧紧围绕“基地”建设,不断地凝练和打造自己的武术品牌和特色,其效果逐渐显现。
⑦增强了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由于地方新办本科高师院校的特殊历史和现状,校地结合,服务地方的话题一直是一件较为令人头痛的事情。体育学院借助“基地”的建设,全方位的开展相关工作,对校地结合,服务地方进行了较好的诠释,并实现了校地双赢。
  • 微信公众号